国产成人AV

國產(chan)成人AV:您好,歡迎訪問山東赟卓建筑科技有限(xian)公司官網

當前位置(zhi):首頁》新聞中心

產品分類
施工案例
聯系我們

山東赟卓建筑科(ke)技有限公(gong)司

手機:18653110918, 13954199333

電(dian)話:0531-81777767

郵箱:sanpi0404@163.com

地址:濟南市歷下區漿水泉風(feng)景區管委會一(yi)樓

廠(chang)址:山東省肥城市湖(hu)屯(tun)鎮工(gong)業園(yuan)

新聞中心

40%裝配式!《山西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》通知印發

發布時間:2023/3/17

為貫徹(che)落(luo)實(shi)(shi)黨中央(yang)、國務(wu)院以(yi)及省委(wei)省政(zheng)府關于碳達峰碳中和(he)決策(ce)部(bu)署,做(zuo)好城(cheng)(cheng)鄉建(jian)(jian)設領域碳達峰工(gong)作(zuo),根據(ju)《住房和(he)城(cheng)(cheng)鄉建(jian)(jian)設部(bu)國家發展改革委(wei)關于印發城(cheng)(cheng)鄉建(jian)(jian)設領域碳達峰實(shi)(shi)施方案的通知》《山西省碳達峰實(shi)(shi)施方案》等要求(qiu),結合我(wo)省實(shi)(shi)際,制定本方案。

主(zhu)要目(mu)標

到2030年前,城(cheng)(cheng)鄉(xiang)建(jian)(jian)(jian)設(she)綠(lv)色低(di)(di)碳發展(zhan)政策(ce)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建(jian)(jian)(jian)立;綠(lv)色低(di)(di)碳城(cheng)(cheng)市、縣城(cheng)(cheng)和鄉(xiang)村建(jian)(jian)(jian)設(she)成(cheng)效(xiao)顯(xian)著;基礎設(she)施(shi)低(di)(di)碳運(yun)行水平不斷(duan)提(ti)(ti)(ti)高(gao),建(jian)(jian)(jian)筑能效(xiao)水平大幅提(ti)(ti)(ti)升,用能結(jie)構持(chi)(chi)續優化(hua);綠(lv)色建(jian)(jian)(jian)造和綠(lv)色生(sheng)活(huo)方式普遍推廣(guang),人居環境持(chi)(chi)續改善,城(cheng)(cheng)鄉(xiang)建(jian)(jian)(jian)設(she)綠(lv)色低(di)(di)碳發展(zhan)質量明顯(xian)提(ti)(ti)(ti)高(gao)。

建設綠色低碳城市

(一)提升城市綠色低碳建設水平。按照“一群兩區三圈”的城鄉區域發展新布局,科學確定城市形態、密度、功能布局和建設方式,積極推動綠色低碳城市建設。大力實施城市生態修復,合理構建城市生態、通風、綠地、景觀等廊道系統,留足城市河湖生態空間和防洪排澇空間。推動組團式發展,組團間生態廊道應連續貫通,凈寬度不小于100米。每個組團面積不超過50平方公里,組團內平均人口密度原則上不超過1萬人/平方公里。合理布局城市道路網絡,主城區道路網密度應大于8公里/平方公里。統籌布局各類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,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。合理控制城市開發強度,新建住宅建筑宜低于80米,太原市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,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;其他設區的市和縣級市嚴格限制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,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。堅持“留改拆”推動城市更新,不大規模、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筑,城市更新單元(片區)或項目內拆除建筑面積原則上不應大于現狀總建筑面積的20%。

(二)推進基礎設施低碳運行。實施供熱、供水、供氣、排水等老化管網和設施更新改造,到2030年供熱管網熱損失較2020年下降5個百分點、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8%以內。以大同市為試點,扎實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工作。積極開展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試點建設。推進供氣數字化平臺建設,提高管理效率。因地制宜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平均可滲透面積占比達到45%。實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改造和城鎮污水資源化利用行動,合理確定設施總體規模和布局,提高生活污水設施處理效率。加快節水型城市建設,擴大再生水利用范圍,到2030年城市平均再生水利用率達30%。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處置,提高生活垃圾焚燒發電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,推動垃圾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,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5%左右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5%。開展人行道凈化和自行車專用道建設專項行動,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建筑連廊或地下通道等配套接駁設施,加大城市公交專用道建設力度,提升城市公共交通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,綠色交通出行比例穩步提升。推進城市綠色照明,到2030年LED等高效節能燈具使用占比超過80%,30%以上城市建成照明數字化系統。全面提升城鎮園林綠化水平,開展城市園林綠化提升行動,到2030年全省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平方米以上,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5%,城市萬人擁有綠道長度達到1.5公里。

(三)建設綠色低碳社區。推廣功能復合的混合街區,倡導居住、商業、無污染產業等混合布局。通過步行和騎行網絡串聯若干個居住社區,構建十五分鐘生活圈。指導各市按照《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(試行)》,推動完整居住社區建設試點工作,以點帶面逐步提高全省居住社區建設水平。持續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,將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社區設計、建設、管理和服務等全過程,60%的城市社區先行達到創建要求。促進零碳社區技術體系研究,探索零碳社區建設。倡導低碳生活方式,營造簡約適度、綠色低碳的生活新風尚。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向居家養老、家政、托幼等多領域延伸,在步行范圍內滿足業主基本生活需求。引導居民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,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,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目標。推動建筑供暖、生活熱水、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,促進高效直流電器與設備應用。鼓勵選用新能源汽車,推進社區充換電設施建設。

(四)發展綠色低碳建筑。持續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,城鎮新建建筑全部按照綠色建筑基本級標準進行設計和建造,公共建筑嚴格執行一星級以上標準,超限高層建筑全部執行三星級標準,到2025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100%。嚴格執行新建建筑節能標準,啟動新建建筑能效“小步快跑”提升計劃,編制發布居住建筑節能83%標準、公共建筑節能78%標準。鼓勵標準化工業廠房按照節能標準設計、建設及改造。積極推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,到2030年電氣化比例達到20%。加快推廣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建筑,開展零碳建筑試點,引導寒冷地區達到超低能耗的建筑不再采用市政集中供暖。積極建設綠色低碳住宅,推行菜單式全裝修交付模式,鼓勵支持裝配化全裝修在新建商品住宅項目中的應用。持續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,對具備改造價值和條件的城鎮居住建筑要應改盡改,改造部分節能水平應達到現行標準規定。以設區市為重點,加快推進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工程,運用市場化模式實施公共建筑綠色化改造,改造后實現整體能效提升20%以上。推進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和統計分析,加強空調、照明、電梯等重點用能設備運行調適,提升設備能效。

(五)推行綠色低碳建造。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,政府投資的大型公共建筑要采用鋼結構,鼓勵建設鋼結構住宅,穩步推廣裝配式混凝土建筑,到2030年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40%。推廣智能建造,積極應用建筑信息模型(BIM)技術,實現設計、生產、施工協同。以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為載體,促進智能化生產技術創新與跨界融合,到2030年,形成一批基礎完善、運營成熟的現代化建筑產業園區。提高預制構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,推廣建筑材料工廠化精準加工、精細化管理。加強施工現場管理,積極推廣節能型施工設備,監控重點設備耗能,對多臺同類設備實施群控管理,提升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處置水平。到2030年,施工現場建筑材料損耗率比2020年下降20%,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噸/萬平方米。推動政府投資工程率先采用綠色建材,到2030年星級綠色建筑全面推廣綠色建材。

(六(liu))優化(hua)建(jian)(jian)筑(zhu)(zhu)(zhu)(zhu)用(yong)能(neng)(neng)結構(gou)。積(ji)極(ji)推(tui)動(dong)建(jian)(jian)筑(zhu)(zhu)(zhu)(zhu)熱(re)源端低碳化(hua)。在太陽(yang)能(neng)(neng)(6.880,0.05,0.73%)資(zi)源較豐(feng)富地區及有穩(wen)定熱(re)水(shui)需(xu)求的(de)(de)(de)(de)(de)建(jian)(jian)筑(zhu)(zhu)(zhu)(zhu)中,積(ji)極(ji)推(tui)廣太陽(yang)能(neng)(neng)光熱(re)建(jian)(jian)筑(zhu)(zhu)(zhu)(zhu)應用(yong)。在可(ke)利用(yong)屋(wu)(wu)頂(ding)面(mian)積(ji)充裕(yu)、電(dian)(dian)(dian)網接入(ru)和消(xiao)納(na)條件(jian)好的(de)(de)(de)(de)(de)黨政(zheng)機關、學校、醫院等(deng)建(jian)(jian)筑(zhu)(zhu)(zhu)(zhu)屋(wu)(wu)頂(ding)加裝光伏(fu)系統,發(fa)展“自發(fa)自用(yong)、余電(dian)(dian)(dian)上網”的(de)(de)(de)(de)(de)分布(bu)式(shi)光伏(fu)發(fa)電(dian)(dian)(dian),推(tui)進建(jian)(jian)筑(zhu)(zhu)(zhu)(zhu)光伏(fu)一體化(hua)應用(yong),到(dao)(dao)2025年新建(jian)(jian)公共機構(gou)、新建(jian)(jian)廠房屋(wu)(wu)頂(ding)光伏(fu)覆蓋率力爭達到(dao)(dao)50%。因地制宜推(tui)動(dong)空氣熱(re)能(neng)(neng)、生物質(zhi)能(neng)(neng)等(deng)可(ke)再(zai)生能(neng)(neng)源綜合(he)利用(yong),解(jie)決建(jian)(jian)筑(zhu)(zhu)(zhu)(zhu)采暖、生活熱(re)水(shui)、炊(chui)事等(deng)用(yong)能(neng)(neng)需(xu)求。對于具備條件(jian)的(de)(de)(de)(de)(de)政(zheng)府投資(zi)建(jian)(jian)設(she)的(de)(de)(de)(de)(de)新立(li)項公共建(jian)(jian)筑(zhu)(zhu)(zhu)(zhu)全部(bu)采用(yong)“地熱(re)能(neng)(neng)+”多能(neng)(neng)互補的(de)(de)(de)(de)(de)形式(shi),解(jie)決供(gong)暖(制冷)用(yong)能(neng)(neng)需(xu)求。積(ji)極(ji)探(tan)索建(jian)(jian)筑(zhu)(zhu)(zhu)(zhu)用(yong)電(dian)(dian)(dian)設(she)備智能(neng)(neng)群控技術(shu)(shu),在滿足(zu)用(yong)電(dian)(dian)(dian)需(xu)求前提下(xia),合(he)理調配用(yong)電(dian)(dian)(dian)負荷(he),實現電(dian)(dian)(dian)力少(shao)增容、不增容。推(tui)廣“光儲直(zhi)柔”、蓄(xu)冷蓄(xu)熱(re)等(deng)技術(shu)(shu)應用(yong),優先消(xiao)納(na)可(ke)再(zai)生能(neng)(neng)源電(dian)(dian)(dian)力。到(dao)(dao)2025年,全省城鎮建(jian)(jian)筑(zhu)(zhu)(zhu)(zhu)可(ke)再(zai)生能(neng)(neng)源替代率達到(dao)(dao)8%。

打造綠色低碳縣城(cheng)和(he)鄉村

(七)建設綠色低碳縣城。以綠色低碳理念引領縣城高質量發展,加快推進縣城“營建要則”落地實施。嚴守縣城建設安全底線,加強防洪排澇減災工程建設。因地制宜有序控制縣城建設密度、強度和建筑高度,位于生態功能區、農產品(5.730,-0.02,-0.35%)主產區的縣城建成區人口密度控制在0.6—1萬人/平方公里,建筑總面積與建設用地面積的比值應控制在0.6—0.8,原則上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,6層及以下住宅面積占比應不低于70%,新建住宅最高不超過18層,確需建設18層及以上居住建筑的應嚴格充分論證,并確保消防應急、市政配套設施等建設到位。推進生態綠道和綠色游憩空間等建設,建設適宜步行的縣城交通體系,嚴格控制縣城廣場規模和道路寬度,多點布局,廣場集中硬地面積不應超過2公頃,內部道路紅線寬度不超過40米。因地制宜推行以街區為單元的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建設方式,有序推進縣城市政公用、公共服務、環境衛生等設施提級擴能,引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。在靈丘、神池、興縣、沁源等10個縣率先開展縣城綠色低碳建設試點,逐步擴大試點范圍。到2025年,試點縣基本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,建成一批市政基礎設施、公共服務體系、綠色低碳交通體系等建設項目,健全完善民生保障體系,為全省縣城高質量發展提供典型經驗。

(八)建設生態宜居鄉村。開展綠色低碳村莊建設,提升鄉村生態和環境質量。保護鄉村生態田園格局,合理布局鄉村居民點,傳承傳統建筑和鄉村聚落綠色建造智慧,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公共服務能力。在村莊建設中遵循鄉村發展規律,尊重自然生態和村莊肌理,堅持不挖山、不填湖、不毀林,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注重提升農房服務配套和村莊環境,鼓勵新建農房向基礎設施完善、自然條件優越、公共服務設施齊全、景觀環境優美的村莊聚集。

(九)發展綠色低碳農房。結合當地氣候條件、傳統習俗等因素,引導新建農房執行《農村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》(GBT50824-2013)、《農村宅基地自建住房技術指南(標準)》(DBJ04/T416-2020)等標準,綜合考慮農房建筑結構安全和農戶經濟承受能力,因地制宜探索推廣裝配式建筑、被動式陽光房等現代農房建造方式,應用綠色節能的新技術、新產品、新工藝,注重綠色節能技術設施與農房的一體化設計,到2030年建成一批綠色農房。加強對傳統建造方式的傳承和創新,注重采用鄉土材料、鄉土工藝,鼓勵技術單位和高等院校開展傳統生土建造技術改良方面的研究,推動相關科研成果有效推廣應用。在清潔取暖項目中積極推進農房節能改造,提高常住房間舒適性,改造后實現整體能效提升30%以上。

(十)促進生活垃圾污水處理低碳化。推進農村污水處理,合理確定排放標準,因地制宜推廣小型化、生態化、分散化的污水處理工藝,規范設施運行管理,推行微動力、低能耗、低成本的運行方式。加快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,到2025年,鎮區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建制鎮全部具備生活污水處理能力。積極推廣農村生活垃圾“四分法”,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,倡導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,實現源頭減量。按照“戶分類、村收集、鄉(鎮)轉運、縣處理”的方式,突出以城帶鄉,將農村生活垃圾納入城鎮垃圾處理體系,推動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。到2025年,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的自然村比例達到98%。

(十一(yi)(yi))推(tui)動鄉村(cun)(cun)用(yong)能(neng)(neng)低碳化。持續(xu)開展(zhan)農(nong)(nong)村(cun)(cun)地區“煤改氣”“煤改電(dian)(dian)”工作(zuo),因地制宜選擇技術路徑,按照(zhao)“一(yi)(yi)村(cun)(cun)一(yi)(yi)策、一(yi)(yi)戶一(yi)(yi)設(she)計(ji)”的理(li)念,繼續(xu)擴大鄉村(cun)(cun)清潔(jie)取(qu)暖覆(fu)蓋面。推(tui)動綠色(se)智(zhi)能(neng)(neng)家電(dian)(dian)消費(fei),推(tui)廣高(gao)能(neng)(neng)效的家電(dian)(dian)、智(zhi)能(neng)(neng)家電(dian)(dian),引導(dao)炊事、供暖、照(zhao)明、交通、熱水等用(yong)能(neng)(neng)向電(dian)(dian)氣化發展(zhan)。推(tui)進(jin)太陽(yang)能(neng)(neng)、地熱能(neng)(neng)、空氣熱能(neng)(neng)、生(sheng)物(wu)質能(neng)(neng)等可再生(sheng)能(neng)(neng)源在鄉村(cun)(cun)中的應用(yong),大力(li)推(tui)進(jin)農(nong)(nong)房(fang)屋(wu)頂、院落(luo)空地、農(nong)(nong)業設(she)施加裝太陽(yang)能(neng)(neng)光(guang)伏系(xi)統,充分利用(yong)太陽(yang)能(neng)(neng)光(guang)熱系(xi)統提(ti)供生(sheng)活熱水,鼓勵(li)使用(yong)太陽(yang)能(neng)(neng)灶等設(she)備。

保障措施

(十二)健全支撐體系。建立健全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相關制度,推動制定綠色低碳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,完善節能降碳地方標準計量體系,制定完善綠色建筑、建筑節能、零碳建筑、綠色建造等標準。建立城市建筑用水、用電、用氣、用熱等數據共享機制,提升建筑能耗監測能力。完善支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的相關財政政策,落實稅收優惠政策。探索綠色金融支持,鼓勵金融機構為綠色信貸和投資綠色項目提供專業化金融服務,鼓勵保險機構創新保險產品和服務。鼓勵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推進重大項目建設。

(十三)創新發展模式。建立完善基層社會組織體系,構建縱向到底、橫向到邊、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模式,健全政府主導、群團帶動、社會參與機制。建立健全城市體檢評估制度,圍繞生態宜居、健康舒適、安全韌性、交通便捷、風貌特色、整潔有序、多元包容、創新活力等方面開展城市自體檢,逐步由太原、晉城等市向其他設區城市和縣級城市(縣、縣級市)延伸。開展鄉村建設評價,逐年分批對縣域鄉村建設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,引導鄉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。推動城鄉數字化發展,以太原市為試點,加快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建設,打造智慧城市基礎平臺,推動數字孿生城市、數字建筑建設。聚焦能源系統優化、市政基礎設施低碳運行、零碳建筑及零碳社區等重點領域,組織開展基礎研究、技術攻關、工程示范和產業化應用,推動科技研發、成果轉化、產業培育協同發展。

(十四)加強組織領導。各市要組織制定本地區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,明確目標任務和責任分工,細化分解工作任務,制定具體舉措,扎實推進相關工作。根據碳排放控制目標要求和產業結構特點,合理確定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控制目標,積極落實綠色低碳城市、縣城、社區、行政村、住宅開發項目綠色低碳指標。住房城鄉建設、發展改革等部門要加強協作,及時溝通解決推進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。各市住房和城鄉建設、發展改革等部門應于每年10月底前將當年貫徹落實情況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、省發展改革委。

(十(shi)五)加(jia)強宣(xuan)(xuan)傳(chuan)培(pei)訓。將碳達峰碳中和(he)作為城鄉建(jian)設(she)領域領導干(gan)部培(pei)訓的重要內(nei)容,提高綠色(se)低(di)碳發展能(neng)力(li)。加(jia)強業(ye)務培(pei)訓,提高規(gui)劃、設(she)計、施(shi)工、運行(xing)相關單位和(he)企業(ye)人才業(ye)務能(neng)力(li)。及時總結好(hao)經(jing)驗(yan)好(hao)做法,大力(li)宣(xuan)(xuan)傳(chuan)成熟模式和(he)優秀案例(li),推廣可(ke)復(fu)制經(jing)驗(yan)做法。利用(yong)“山西建(jian)設(she)大講堂”“節(jie)能(neng)宣(xuan)(xuan)傳(chuan)周”“全民(min)節(jie)能(neng)行(xing)動”等活動,宣(xuan)(xuan)傳(chuan)倡(chang)導綠色(se)低(di)碳生(sheng)活和(he)消費方式,引導公眾自覺履行(xing)節(jie)能(neng)減排責任。


來源 | 山西省(sheng)住建廳

版權所有@山(shan)東赟卓建(jian)筑科技(ji)有限公司保留一切權利         技(ji)術支持(chi):